织袜供应物联网现全面招商,热烈欢迎!0510-88602202
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快报 » 行业动态 » 正文

袜业源流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4-26  浏览次数:9
核心提示:  大唐袜业的崛起  大唐位于浙江省诸暨市,古称大唐庵。据《大唐庵碑记》记载:正三十都黄刑塔古有大唐庵,前为四达孔道,上
   大唐袜业的崛起
 
  大唐位于浙江省诸暨市,古称大唐庵。据《大唐庵碑记》记载:“正三十都黄刑塔古有大唐庵,前为四达孔道,上接金衢,下通杭绍,往来行人,络绎不绝……”可见在古代,大唐就有“八达通衢”的美誉。
 
  1969年,原宜东乡钟家村从上海织袜厂以每台160元的价格购得16台手摇袜机,创办诸暨第一家袜厂——钟家袜厂,并设立门市部,生意兴隆,产品直销湖南、山东、江苏等地区。
 
  70年代,大唐一带的袜子产业逐渐萌芽。1974年,新枫公社陈家中学袜厂和城南钟家尼龙袜厂相继投产。6月,原城山乡大松村在钟家袜厂的帮助下,从东阳购进3台袜机(后发展到11台),在书记赵丽霞、厂长张作汗的带领下,创办了大松袜厂。1975年冬,与大唐庵紧邻的草塔创建“公社织袜厂”。1977年,原城山乡由乡政府出面创办城山乡袜厂,后转为城山知青袜厂(城山第二袜厂)。这个时期,手摇袜机每天可生产50-60双袜子,每双袜子可产生1元钱的利润,而此时生产队一天的工资是0.40元,如此大的利润空间,产生了一些地下织袜户。白天在大队干“社会主义”,晚上在自己家用手摇袜机偷偷搞”资本主义”,这在城山公社已经是个公开的秘密。
 
  这时在城山知青袜厂担任机修工的张金灿,对一些大唐农民从海宁等地以130元1台的价格收来的线袜机进行改装,装配出了第一批尼龙袜机。后来,这些改装过的袜机散布于大松、箭路等自然村农家,从此拉开了大唐袜业的序曲。
 
  大唐庵一带最早的袜子市场,出现在距离诸暨城关10多里的外陈火车站,几乎只露了个脸,就被市场之外“看得见的手”——以税务、“打私办”等五花八门名目组成的行政执法之手,一掌打掉。
 
  胆大的漏网之鱼,又溜到五里之外的钟家村。义乌的商贩逐市而至,同样出现在钟家村口的农民自发组织的袜业集市中。那情形,酷似溃军们又一次会师。但仅仅两个月之后,钟家袜市昙花一现,也难逃外陈袜市场那样的覆灭命运。那时候的大唐公路袜市成为诸暨的一个“孤岛”,外陈、钟家的织袜户闻风而至,产供销齐聚,一时热闹非凡,像一个不太真实的海市蜃楼。
 
  随后,那些经商能人们逃离大唐,辗转义乌,并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一个强大的小商品交易王国的诞生。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改变了大唐人的命运,很快改革开放政策以红头文件形式确立,并且经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一旦禁令松弛,袜机立刻多了起来。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大唐庵一带的袜机就发展到几千台,袜子产业一下子变得红红火火。
 
  事实上,也就是从1980年代初起,大唐庵一带的乡亲们开始共说一句话,共谈一个主题,那就是什么机器质量好、那种袜子出销快、哪里设立门市部、工人怎么招、技术管理怎么抓等,都是围绕袜业的产销话题。
 
  到1983年底,以手摇袜机做袜的农户,以占当地农村总户数的70%以上。
 
  大唐人也开始注重效率。南山村在诸暨率先购进电动袜机,从而大大提高了工效,花色品种也有所增加。到1985年底,2000多台电动袜机进驻大唐附近20多个村庄。
 
  当时大唐急需大批袜机、织机,只有从上海等地购买机器,十分不便。当年谁家有台织袜机,就好比印钞机,吃香得很。“如果大唐自己不能造袜机,那么,大唐永远是世界袜机的倾销地,大唐袜业就永远摆脱不了为袜机制造商打工的地位。”这是诸暨丰足袜机厂董事长张大众在父亲从上海七纺机械厂买回几台电动袜机后认定了的道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自己造袜机?”
 
  在张大众父子俩的共同努力下,诸暨第一家“丰足电脑袜机厂”很快挂牌营业。从生产最简单的电动袜机开始,到自主研制开发小电脑织袜机,到能够生产达到国际水平的全电脑织袜机,丰足的功绩就在于,使大唐众多的袜子专业户能得到先进的设备,同档次的外国机器,速度可以达到350转/分钟,用丰足生产的机器也达到了330转/分钟,但价格只有国际高档织袜机的十分之一。假如一台国外的高档织机需要五六年才能收回成本,那么国产袜机只需一年就足够。
 
  与此同时,随着当地袜机不断增多,原料紧缺成了最大的问题。当时织袜子的锦纶丝都是从江苏太仓、山东烟台、浙江海宁等地化纤厂采购回来的,日益增长的产品需求和单一的原料供应之间的潜在矛盾突显。如何解决销售形势看好而原材料却日益紧缺这对矛盾?浙江袜业集团的创始人洪冬英在不断考察外地市场时偶然发现,织布机上用的涤纶原料与锦纶原料十分相似。通过反复试制,在染色、调纱等工艺上全方位地进行调整,原料的创新终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开创了改尼龙丝为涤纶弹力丝织袜的先河。不久,生产锦纶的基地也从原先的海宁转移到了大唐。从单一的织袜向从原料到销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是大唐织袜产业群集的转变。
 
  1985年,诸暨县委、县政府提出“骨干企业挑重担,千家万户促翻番,四个轮子(国营、集体、联户、个体)一齐转,十个层次一起上”的口号,使乡镇工业呈现出集体和个体私营多元发展的态势。
 
  1986年6月,诸暨第二袜厂挂牌成立。这个隶属于城山砖瓦厂的乡镇企业,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诸暨报》报道说,“近年来,城山大松、慎叶等自然村出现了‘织袜热’,全乡最多时每天可销售3万双袜子。但由于单家独户无法定型,染色困难.从而影响了尼龙袜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城山砖瓦厂利用企业的积累,投资25万元,购置了先进的定型、染色、边浆设备和袜机,办起了袜厂,积极支持个体联户企业,为附近上千台家庭袜机的产品定型、染色,受到了群众的好评”。诸暨第二袜厂的产能较大,每小时可定型3000双尼龙袜。一位专业户对《诸暨报》记者说,“到第二袜厂定型后的袜子,每双可多卖8分钱,扣去加工费,平均每双可多挣6分钱。”
 
  1986年秋,绍大公路与杭金公路连接,大唐、草塔等乡镇袜业已粗具规模,2000多台电动袜机让大唐庵周边20多个村的老百姓富裕了起来。德国《明镜周刊》在这一年的报道中说,“在中国,农民胆大而鲁莽……从而给企业带来活力”。《亚洲华尔街日报》评论道,“很多农民企业家几乎没有任何商业方面的经验,但他们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1988年,大唐庵路边丝市“死灰复燃”,大江南北的各种原料丝不断涌向这里,又从这里流向全国各地。当时在大唐庵附近的田垄上,挤得水泄不通,这类摊位至少有500多个。
 
  而此时的大唐连一个办公场地都没有,除了一个拥有2间平房的大唐庵汽车站(属于县长途汽车公司),大唐镇本级公共财产、集体财产为零,医院、学校以及农贸市场等设施,一样为零。
 
  这时,出现了一个改变大唐产业集镇化关键性的人物“金国万”。
 
  金国万,1970年代初他就在上海从事过多种行业,他的眼界极为开阔。到了1988年初,当他创办的三A弹簧厂在诸暨柱山乡日渐壮大之时,他享受到了县政协常委的政治荣誉,并决意为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出一把力。
 
  此时的金国万联想到了“金三角”[1]。他想,大唐庵距离诸暨城关仅10多公里,交通和区位优势明显,而袜子产业已经在周边乡村蓬勃发展,如果整合行政资源设立大唐镇,有可能会促使其发展成为“块状经济”。这也是金国万在诸暨较早引入了“块状经济”这—概念。
 
  经过深思熟虑,金国万提笔给诸暨县委写信,恳请“尽早决策,把城镇化列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宏图中”。有关领导批示了这个城镇化的提议。
 
  1988年6月底,金国万率先在大唐建立了一幢崭新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大楼,这就是三A弹簧厂耗资数百万元建造的综合楼“三A商场”,也是当时大唐庵的标志性建筑。
 
  1988年10月13日,大唐庵镇筹备领导小组正式成立,筹备组是一个从各区干部中临时抽调搭成的班底,由本地柱山乡党委书记徐克诚、城山乡党委书记章建民以及章水土等人组成。筹备领导小组的办公地点就设立在“三A商场”,1988年11月18日,“大唐镇人民政府”正式挂牌。这时,大唐镇的蓝图已日渐清晰。
 
  当时的大唐一穷二白,除了交通便利,别无优势,大唐镇当时面积为36平方公里,总人口23000多人,但两个乡1987年的工业产值合计不超过5000万元,人均收入不足800元。为了筹建镇政府,县财政提供了5000元现金拨款,连一台电话机都没划拨。当时一台手摇电话的装机费用就要2000多元,等于说,县里给的这笔钱,只够装两部电话。
 
  11月初,大唐镇政府召开了一个规格不小的“办厂能人表彰大会”。洪冬英、张金灿……这些昔日偷偷摸摸洗脚上田的人们,经历多年的底层社会挣扎后,终于成了政府部门的座上宾。那时候,个人创业的政策尚未放宽,但这些“能人”采取“挂户经营”或戴集体“红帽子”等做法,开始办厂或工贸并举,实现了由贸易向制造业的转变。
 
  这个时期,袜子的生产基地在大唐,而销售中心则在义乌。同样在1988年,义乌撤县建市后确立了“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并将袜子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这一年,义乌市政府、工商局和个体商户一起出资55万元,在该市太祖殿兴建了一个玻璃钢结构的第三代市场,包括大唐袜子在内的小商品像潮水一般涌向市场。
 
  在对义乌的考察中,筹备组成员走过一个个袜摊,他们的双腿越走越沉重。看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一大包一大包采购袜子,看着一个个袜商双手点着钞票眉开眼笑,大唐人越看心里越着急,越看心里越憋火。从马路市场脱胎而来的义乌以贸兴城,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人流、物流带来经济的高度繁荣。他们比谁都清楚,义乌小商品市场的雏形,就是从大唐的袜子市场发展起来的……
 
  从义乌考察回来,听取袜业大户们的意见之后,很快,镇政府就在杭金公路边的荒滩地里建起了简易市场,把那些“打游击”、“打夜战”的卖袜人引进简易市场。没多久,卖袜的、卖织袜原料的客商纷纷涌入这个交易场所,除了本地人外,义乌、上海的袜商也闻讯而来。
 
  到了1989年,诸暨又提出“保护已经形成的生产力,保护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制定了“不限制经营人员。不限制经营范围,不限制经营方式,不限制经营条件”的“四不限”措施。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激励下,大唐袜业粗具规模。
 
  1991年,大唐建立了第一个轻纺原料市场,市场里面共有430多个摊位,以交易睛纶、涤纶、简装丝为主。
 
  1992年,“大唐轻纺原料市场”破土动工。几年后,市场一跃而成中国闻名的化纤丝集散中心,带动了诸暨织袜业的兴盛。大唐镇还把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充分利用袜业的产业优势,倡导“把最好的土地留给外商,以再优惠的价格让利给外商”,吸引了日本、韩国等一批外资企业落户。
 
  这时的大唐成为了一个“信息集散地”。全国270多家大中型化纤生产厂家,在轻纺袜业市场内设立了销售点,年销售10万吨以上,旺季时达到每日200多吨。天南地北的人们操着不同口音,在市场里讨价还价。甚至,连全国最大的化纤企业营口化纤总厂厂长每个月都要赶到大唐转上几圈,他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大唐的化纤销售一个‘喷嚏’,全国的化纤行业就得‘感冒’十天半月。”
 
  1992年10月10日,大唐轻纺市场举行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向全国数十家新闻媒体亮出成绩单:市场日成交额从开业时的70万元增至250万元,最高时达到400万元。大唐镇43个行政村,村村有袜机、织机,全镇拥有各类袜机1.4万台,平均每天有47万双袜子发往全国各地。有13个省市区167个厂的各档丝在大唐镇经销。
 
  1988年建镇时,全镇工业产值为5035万元,1991年达1.2亿元,1992年达2.5亿元,集镇建成面积扩大了12倍,银行存款余额比建镇初增长了15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4倍多。
 
  这一时期,洪冬英开始关注袜子品质和规模效应。创建了浙江袜业有限公司,斥资500多万元率先引进意大利全电脑袜机30多台,聘请意大利技师做培训辅导。电脑袜机当年投产,当年获益,年产丝袜2000余万双,当年获利500余万元。这一技改举措,在袜乡引起极大的震动,袜业集群从此进人了电脑化生产的新时代。
 
  1995年3月,大唐镇政府再次规范市场运营行为,将全镇的所有袜摊从轻纺城搬迁至“商业城”(即1993年兴建的轻纺机械市场)。
 
  1997年底,诸暨市提出“一手抓大企业集团,一手抓块状经济升级”的方针,希望以此促使民营经济保持活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接下来,浙江袜业、情怡等企业带动了一次技术改造和管理升级。据统计,电脑丝袜机1995年为300台,到1998年已达5000台,电脑棉纱袜机1999年净增800台,2000年净增2000台以上。随着大规模的设备引进和技术改造,大唐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已经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1977年建成联托运市场,自此,袜业市场体系(原料、袜机、成品及联托运市场)基本建立起来。产品市场的扩大及质量要求的提高一方面促进了制造规模的迅速扩张,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链不断细化并延伸,自然分解成近十个专业化的环节,从袜业用料的生产与销售、袜机(及其零部件)销售与修理、电脑花型打样、织袜、缝头、印染、定型、印刷包装、到成品销售,构成一个较完整的地方生产系统。这一年,大唐的龙头企业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千方百计通过广交会、进出口公司等渠道获取了较多订单。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更多小企业裂变为相对意义上的“生产车间”。这一年,大唐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7.2亿元,市场成交额达4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7138元。这一年,大唐入围浙江省经济百强镇、绍兴市社会与经济综合实力30强乡镇以及诸暨市经济10强镇。
 
  1998年底,在诸暨市委、市政府“撑腰”下,大唐镇启动申办中国袜博会的工作。不久,筹备组就向中央有关部委递交了厚厚一本《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袜业博览会的方案》。于是,经市委、市政府商定,大唐镇划定3300亩袜业专业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供电、统一供水、污水集中处理等原则,建设袜业特色工业园区—到2000年9月,占地700亩的袜业生产园区启动,30多名私营业主争相进驻。目前,大唐集镇建成区面积已达6平方公里,拥有60条商贸街道,3个专业市场和占地2500亩的省级特色示范园区。
 
  1999年10月7日至9日,第一届袜博会在大唐举办。这届袜博会共设展位840个,参展单位646家,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20余家省、市、自治区的客商参加了盛会。更多国内外企业知道了大唐,它们开始以一种惊讶和好奇的目光,打量这个中国小镇。
 
  袜业博览会带来了更多的外贸业务,大唐袜业逐渐向国际市场发展。大多数规模稍大的企业开始重新调整市场定位,将目标锁定国际市场,数家企业先后获得自营进出口权。日本“前田化纤工业株式会社”,很快与大唐当地企业合资700万美元设立“浙江日兴龙化纤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和销售氨纶包覆纱、包芯纱袜子以及其它针织品等。这也是大唐镇第一家袜业外商投资企业。此后,外企、外资纷至沓来。而日兴龙也与德国拜耳公司下属的TMD企业合作,再度引进外资200万美元,创建月兴龙化纤有限公司。
 
  1999年前,大唐袜子产品大多通过外地市场及国有贸易公司外销,自营出口业务量较小。随着大唐袜业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的日益提高,世界袜业知名企业纷纷前来下单。大唐袜业约有70%的产品都己实现自营出口或间接出口,产品销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99年,大唐袜业市场成交额56.28亿元,出口创汇218万美元,实现利税超亿元。《人民日报》记者评价说“发剏于家庭作坊的大唐袜业以袜博会为载体,实现了向现代企业转变的“惊喜一跃”,国际化水平大大提高,这是袜博会取得的最显着成效。
 
  一个面向世界的国际袜业生产基地,通过专业批发市场、国家级袜博会构建全球性市场体系,露出了峥嵘一角。现在浙江大唐工业(袜业)专业区内的青山工业园区、轻纺袜业小区和大唐袜业特色工业园区等三个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生机勃勃。浙江大唐轻纺袜业城移地新建、气势恢弘。2001年全镇经济实现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态势。同时,大唐袜业已是以大唐镇为中心的区域性经济实体,以轻纺原料、袜子、袜机、联托运和劳动力等五大市场为依托,以社会化合作、专业化分工为特征,以个体经济为主体,基本形成了织袜为主,轻纺原料生产、销售、印染和袜定型包装一条龙服务的经济格局,奠定了全国最大袜业生产基地的龙头地位。
 
  大唐袜业群在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如缺乏现代企业家队伍、缺少高素质的技术与管理人才、整体品牌优势不突出、区际条块分割,相互之间的合作较少等问题,随着外来资本不断涌入,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使现有的企业群体面临更多的挑战、甚至会在竟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研发升级、金融创新、市场整治、电商换市、机器换人为手段,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已成为袜企的共识。
 
  2015年,诸暨市在大唐镇规划2.98平方公里,计划3年内完成投资55亿元打造“袜艺小镇”。按照“重构袜业、重塑大唐”的思路,“袜艺小镇”规划面积2.98平方公里,计划3年内完成投资55亿元,着力打造全球唯一的以袜子为图腾的特色小镇,并力争成为全球最先进的袜业制造中心、全球最顶尖的袜业文化中心、全球唯一的袜业旅游目的地,争做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示范和样板。经过研发升级,大唐镇的袜业正在从大向强华丽转身。
 
 
[ 资讯快报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快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