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袜供应物联网现全面招商,热烈欢迎!0510-88602202
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中心 » 行业新闻
他学习西方技术,制造了第一台国产织袜机,振兴了中国的针织袜业
 [打印]添加时间:2022-10-11   有效期:不限 至 不限   浏览次数:158
     中国传统服饰都是以自家制作或者作坊缝制为主流,因而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服饰生产。饶是海宁这种东南沿海重镇,也多是布号售卖原料,成衣店手工缝制并出售。
 
  硖石城乡均有一批个体裁缝匠及成衣铺代客加工服装。
 
  清光绪年间,硖石的范源盛、许金熊、冯人昌等成衣店都颇负盛名。
 
  如今海宁的服饰业,尤其是制皮业已然是冠绝全国,驰名海内,海宁皮革城遍及全国,海宁产的服饰也伴随着电商的崛起,更是出现在国门内外。
 
  而如果追溯源头,海宁现代意义上的服饰业最早是源自于现代袜业生产。
 
  据《中国实业志·浙江省》统计,当年浙西(22县1市)针织业,以杭州、嘉兴、海宁和平湖实力最强,技术最先进。
 
  《海宁市场志》载,海宁现代袜业生产从创制到现在已有百余年历史,“始于宣统元年(1909)。
 
  首创者郭幼川,在硖石开办振兴袜厂,用手摇圆袜机生产线袜,这在全省还属首家。”郭幼川,生于光绪5年(1879年),少年为孤,迫于生计进入作坊当学徒。
 
  海宁袜业进入工业化生产之初,如同其他近代新兴产业,就与国外技术和机器有着密切的关联。
 
  郭幼川创制的第一台织袜机,就是以从海外求得的英国造“蝴蝶牌”织袜机为仿造模板的。
 
  据当地乡贤传载,路仲镇钱家少爷钱崇润东渡日本求学,伴读侍女在照顾其起居时,钱崇润购置了一部织袜机给她,侍女在日本期间逐渐掌握了制造洋袜的技术。
 
  主仆回国后,郭幼川听闻钱家获得一部织袜机,便上门求索,希望可以仿造学习,振兴国货。钱家欣然应允,将机器赠与郭幼川。这部洋袜制造机就是上文所述的英国造“蝴蝶牌”。
 
  获得机器后,郭幼川组织人手,历经多次试验,模仿制造了第一台国产织袜机。
 
  光绪34年(1908年),郭幼川在硖石镇沙泗浜迥龙桥西堍(今工人路东)创办了海宁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第一家现代意义的洋袜织造工厂,取名“振兴机器织袜制造厂”。
 
  生产的洋袜注册为“双山牌”,象征海宁著名的东山、西山。
 
  宣统2年(1910年)8月,清政府指派时任两江总督端方举办了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
 
  这次博览会模仿欧美的万国博览会等成熟展会,吸引了14个国家地区,22个行省参加并设置展览馆,展品多达百万件,被誉为“我中国五千年未有之盛举”。
 
  其中浙江馆虽小,展品却精致实用,海宁的诸多商品如“周顺兴”三把刀、“双山牌”洋袜都纷纷入选,会后,“双山牌”洋袜获得了优等奖。
 
  此后,郭幼川四处筹资,扩大生产,改革研发模式。
 
  辛亥革命后,振兴袜厂已经把自己的各类产品推向了国内各省,因品质优良,价格又只有洋货1/4,因而立刻受到了各省百姓的欢迎。
 
  民国4年(1915年),时任浙江巡按使的屈映光视察了位于海宁硖石的振兴织袜厂,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同年,在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振兴厂出品的洋袜荣获“金牌奖”。
 
  此时的郭幼川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却也没有躺在功劳簿上。
 
  他对采用自己厂机器的其他新版织袜厂,都派专人前往指导,并没有局限于同行竞争之中,由此,振兴的发行点扩展到10个,总发行所也成功在上海设立。
 
  同时,郭幼川还积极开发广告手段,利用报纸、广播对振兴厂产品进行宣传,以“人人必用之国货”为亮点,激发消费者需求,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振兴织袜厂的巨大成功,大大鼓励了海宁当地其他纺织从业者的创业热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为洋货锐减,海宁地界又陆续成立了王茂昌、老协昌、同茂、华通等袜厂。
 
  据《海宁市场志》统计,到民国13年(1924年),海宁县内共有袜厂60余家,袜机7000多台,从业人数高达30000人,产品远销欧美等世界各地,海宁亦成为华东地区袜业生产集散地。
 
  直到抗战爆发该产业才逐渐萎缩。
 
  当下海宁仍然是全国纺织产业重镇,产品在世界范围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这背后,是郭幼川等海宁先贤们为振兴国货,实业救国,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发展自我实力的努力,我们完全有理由将其视为一种海宁实业家精神的传承。